跳到主要內容

V1993年終感言: 讓我們共同為我們的「國際通商」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一九九三年年終感言


陸台蘭



今天很高興能回到這裡看看大家。有很多人都勸我不要那麽急著回來,要多休息,甚至想打電話給我先生,讓他勸我今天不要來。但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不用勸我,我一定要來,一定要回來看大家。因為我愛這個事務所,我要告訴大家我的經歷和感想。


當醫生告訴我,我罹患血癌。我問醫生治癒的比率有多高?醫生說僅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並表示其中以三歲到十歲孩童罹患者治癒為多。我回答說:雖然我已經卅八歲,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我就能贏。我情願我自己罹患血癌,也不願小孩受罪,因為我相信我可以戰勝血癌,一定可以!


廿八天連續的化學治療(chemotherapy treatment)已把我體内所有的癌細胞都殺光,我也因此瘦了九公斤。這真是最好的滅肥方法,不過我並不打算推薦給大家。

這六週來,我不斷的自我反省,研讀證嚴法師的書,而有深刻的體認。今天是十二月卅一日,老外多在今天對新的一年立志計劃(New Year's Resolution)。我們也應照做,希望我們的事務所能成為台灣最好的事務所及Baker & McKenzie五十多個成員中最好的一個!


我這過去幾星期的心裡感觸很深,我要告訴大家我們事務所有二個最大的缺點:一個是太多「閒言閒語」;我們的工作已經非常忙碌,實在沒有閒餘的時間及精力去理會或談論一些不必要的瑣事。另一個是「缺乏團隊精神」:不論是律師、法務人員、行政人員、秘書、或小妹,每個人都有應盡的職責,每個人的角色也都很重要。沒有中打、沒有小妹,我們的狀紙絕對出不去;千萬不要認為這個文件是某某律師的事,跟我沒關係。要知道我們的職責是服務客户,客户尋求我們的法律服務,是因為信賴某一特定律師,而不是一個抽象的entity「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國際通商」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組成的!在我們事務所裡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不論是律師、法務人員、秘書、行政人員、小妹都一樣。讓我們彼此關心對方,對別人更有禮貌、更友善。要知道友善並不意味著「不精明」。


我誠摯的希望每個人都有更美好的明天,也希望再也没有類似「案件小」或「案件不營養」的抱怨,我們事務所的每個員工都各有功能。千萬別輕看自己,我們絕不是只為了賺取薪水而工作!讓我們共同為我們的「國際通商」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最後,我有二句話要奉送大家,那就是:「知足」和「感恩」。每天「知足」,就不會不開心;「感恩」就不會不快樂;珍惜你現有的一切(健康的身體、家人、孩子、朋友、同事),不計較瑣事。肯定自己的成就,看重自己。相信意志力必能控制一切(mind over matter)。願大家都能:

一一知福、惜福、造福一一

謝謝大家。





謝謝大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財團法人陸台蘭文教基金會之成立與展望邵俊田1996 10月28日

財團法人陸台蘭文教基金會之成立與展望 邵俊田1996 10月28日 為了紀念陸台蘭律師,由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同仁及身前好友共同捐助新台幣伍佰貳拾餘萬元成立「財團法人陸台蘭文教基金會」,除了讓大家以永續存在的方式紀念她,同時也將陸律師對法律服務的熱誠與執著以澤惠後學的方式發揚出來。 基金會設立獎助學金,以對大學法律系或法律研究所清寒績優學生,以及大學畢業後致力於律師考試而需要經濟支援者為獎助對象;希望能對有志於法律服務而需要支援者有所助益;此一立意宗旨也是陸律師生前所最樂於協助他人之事項。秉持此一宗旨,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同仁業已於八十五年八月順利完成基金會的財團法人登記,並於八十五年十月通知各學校提供獎助學金之申請事宜。 濟助清寒與獎掖優秀的行為,除了具有公益性質之外,也是人性中善意的表現,值得我們持續不斷的實行。感謝各位對陸台蘭文教基金會的捐助,您對基金會的贊助,除了紀彰顯陸律師的志業,同時也對社會法治盡了一份心力。基金會需要您持續不斷的支持與贊助,也至願能對發揚法治精神與作育法律人才,作永恆的努力。

1995/12/21,台北追思會,王陳恩美隔岸致詞 ( 文字施工中)

 

V1995/12/07 追思會致詞 / By Robert H Dilworth (Re: Dolly生前三個月重回主耶穌懷抱 )

Robert H Dilworth Remarks at December 7, 1995 Memorial Service for Dolly Tai-Lan Lo John and Dolly's family asked me to speak today. I should not be speaking. Dolly was sopposed to speak at my funeral. I hope I can get through this without weeping. We are all here because we loved her. We need to reaffirm that common experience  by coming together to remember her and how she touched each of our lives. In the process, and afterwards, we can perhaps better understand her life, her struggle for the last two years, and its outcome. I first met Dolly 17 years ago when she came to clerk in the Taipei office after her first year in law school. I believe Professor Cohen at Harvard Law School had written Bob Yahng that he had an unusual student for us to consider. I discounted that recommendation because law professors often seem to think their students are unusual because the professors are unusual. But the Taipei office was just starting up and we had no other candidates who were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