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V天下雜誌1996年9月184期,標題: 成功的殺手癌症

文 莊素玉   天下雜誌184期
發布時間:1996-09-01
瀏覽數:2095

今年是東元電機四十週年慶,可是六十歲的東元電機總經理謝天下卻在七月中旬,在為東元工作長達四十年之後,因胰臟癌而離開人世。

 早在六年前,前台灣松下董事長洪敏隆也被肝癌奪走生命。今年三月,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也因癌症而去世。去年初,一名相當傑出、活躍、美麗的女律師--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的律師陸台蘭,在與血癌搏鬥兩年、並且前往美國的史丹福醫學中心求醫之後,還是撒手離開她一個六歲、一個三歲的稚子,享年才三十九歲。

 癌症是國人的第一大殺手。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台灣的癌症死亡率以每年平均九%的速度快速增加,自民國七十一年起,癌症就年年高居國人第一大死因。在民國四十一年時,癌症才只是國人第八位死因(見表一)。而且一旦罹患癌症,只有四分之一的存活率,僅及美國的一半。

癌症之前 眾生平等
 再能幹的領導人、企業家與升斗小民,都一樣難逃癌症這個致命殺手的突襲。國外,如前法國總統密特朗因罹患攝護腺癌過世;在台灣,前經濟部長陶聲洋也因鼻咽癌過世。前經濟部次長汪彝定從腎癌開始,隨著癌細胞的蔓延,不斷開刀,與癌症搏鬥長達十三年後過世。

 台灣一些目前還在檯面上的企業決策者,有的也正在與癌症搏鬥,有的甚至連第三代也面臨癌症的威脅。

廣告

 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所長陳建仁指出,肝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常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中壯年期,因此對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一旦住進癌症病房內,常會讓人深刻感受到,健康的生命比什麼都可貴。

 一位年方四十歲、罹患血癌的廣告界主管指出,當他住在台大醫院的癌症病房時,與其他癌症病人一樣,每天一起床,就是眼巴巴地等待護士送來的驗血報告。因為所有的癌症病人都要驗血,每個病人都要看自己的白血球有多少個,來判斷自己的病情。去年底才罹病,他感歎能活著看到一九九六年,是件不錯的事。得病後,他常常對著錄音機講話,好讓他的兒子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仍然可以聽到身為父親的他對兒子的期許。

 衛生署藥政處處長蕭美玲發現自己得了乳癌之初,立即浮現心頭的最大願望是能爭取多點的時間,活著陪兩個女兒長大。所幸她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今年看著大女兒考上中國醫藥學院,還忙著幫女兒找宿舍。

廣告

 癌症不僅對病人本身是一大打擊,對於病人的家屬更是一無法接受的現實。孫逸仙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唐秀治指出,她相當難忘有一天傍晚,她在病房內看到一位先生,抱著罹患癌症的年輕妻子,慢慢地幫妻子洗腳的景象。翌日凌晨這名年輕妻子就過世,離開了稚女與先生。這名病人是在生產後發高燒不退,經過一年的不斷延醫治療,才被診斷出罹患乳癌,但因發現太晚,癌細胞已移轉至骨頭,成為骨癌。

 得了癌症的人似乎突然驚覺人間紅塵是如此的可愛。

 陸台蘭在生前寫的信中說:「在三十八歲面臨死亡時,我才深刻了解生命、陽光、孩子的可貴。」

 汪彝定身前曾形容自己初次得了癌症時的心情是「直如五雷轟頂」。當他進行割除腫瘤手術出院,被女兒用輪椅推出醫院時,他曾說:「我才發現土地是如此芬芳,不免於污染的空氣甜蜜得令人心醉。」

每五個死亡人口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由於飲食講求精緻、環境污染日益惡化,加上吸煙人口不斷增加,癌症在台灣,乃至全世界所有工業先進國的普及率都相當高。

廣告

 去年,全台灣平均大約每五個死亡人口當中,就有一人死於癌症,總共有二萬五千多人死於癌症。

 正在上演的悲劇是,癌症在台灣只會愈演愈烈。「未來十五年、二十年,癌症仍將是國人第一大死亡原因,而且會變得非常嚴重,」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林瑞雄說。

 林瑞雄歸納分析,因為許多致癌因子,如國人日益西化的飲食習慣、惡化的環境品質、緊張的工作壓力,在在都是有增無減。

 老年化社會的來臨,也使得一些要累積到六、七十歲時才會發作的癌症頻頻出現。林瑞雄指出,譬如攝護腺癌,十五、二十年後,會成長很多。林瑞雄也估計,目前居男性癌症第二名的肺癌未來也會超過肝癌,因為吸菸人口一直在成長。

 美國的情況更嚴重。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科主任蔡俊明說,一回他參加美國一個醫學研討會,主席對著在座所有癌症專科醫生說:「你們之中,每三個人會有一個死於癌症,」令這位天天面對各式各樣肺癌症患者的醫生震驚不已。蔡俊明震驚的是,原來癌症是這麼地逼近眼前,彷彿就在身旁。

廣告

 去年美國時代週刊一篇專門探討癌症的封面故事報導中指出,癌症為美國僅次於心臟病的第二大死因,去年襲擊了五十萬名美國人。

 美國財星雜誌在今年五月關於英代爾公司總裁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與癌症搏鬥的報導中指出,沒有疾病比攝護腺癌給成年男子帶來更普遍的恐懼。因為統計顯示,只要活得夠久,絕大多數的成年男人都會有得攝護腺癌的機會。

每三十秒就有一人得病
 癌症治療在今日是一項很大的業務。在美國,每三十秒就有一個人被診斷為癌症。一個典型的美國癌症病人最少會花費二萬五千美元治病,通常是花掉一生的積蓄。很悲哀的是,花那麼多錢並沒有讓他們得到什麼,因為每五十五秒就有一個美國人死於癌症。

 台灣癌症的罹患率雖沒有美國高,但國人癌症存活率還不及美國一九六○年代的水準。孫逸仙醫院統計,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年,台灣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僅二五.二%,不及美國一九六○年代的三九%,更遠不及美國一九八○年代的五二%。也就是說,台灣人一旦得到癌症,可以存活的機率只有美國人的二分之一。

廣告

 孫逸仙醫院執行長黃達夫感歎,台灣人身著名牌服飾,以名牌轎車出入,但卻得忍受不良的醫療品質。他分析,台灣癌症的存活率,和發現的早晚有絕對的關係,發現得愈晚,愈回天乏術。

 為什麼癌症在台灣比較難早期發現?主要原因是牽涉到台灣醫療品質過於粗糙,以及一般人的醫療常識過低。

 除了少數種類的癌症之外,癌症的可怕在於很難早期發現。即使已出現症狀,也被視為一般疾病,直到病情惡化,才送到大醫院去診斷出是癌症時,就已進入癌症末期。譬如東元電機總經理謝天下所罹患的胰臟癌就是一種極為惡性的癌症,很難早期診斷出,一旦病情惡化到可以診斷出來時,常不到半年就奪走病人的生命。

 謝天下年初發現感冒長達一個月都不好,出差東南亞時曾經昏倒,回國檢查才發現得了胰臟癌。七月中旬,突然不幸過世。

胃部得癌,鼻子發作
 此外,由於病人對癌症的警覺性不夠,或者因為癌症很難被一眼識破,病人一有病痛,常走了很長的冤枉路,四處延醫,卻延誤病情,無法及早治療。譬如有的癌症病人的症狀是腳骨酸痛,一直去看跌打損傷的醫師,到最後,才發現是肺癌,而癌細胞已由肺蔓延至骨頭。在經過一陣跌打損傷治療的延誤之後,已耽擱了癌症的先期治療機會。

 癌症也很難一眼識破。中研院與台大醫院癌症合作病房護士俞玉潔指出,癌症實在是很奇怪的病,某個器官出了異狀,不見得那個器官就是癌症病根。譬如台大醫院有一名癌症病人發現他的鼻子長了瘤,一切片檢查,才發現是末期胃癌,已經蔓延至肝、膽、鼻子的淋巴腺。

 台大醫院也有一名病人,最初是因為胃痛才去看醫生,東摸西診之後,才做抽血、肺部照相檢查,發現肝、肺都有癌細胞。

 一名廣告公司負責人發高燒、咳嗽,一直在小診所被當做感冒治療,卻久病不癒。最後到台大醫院驗血,才知道是罹患血癌。

 有時候即使健康意識再強的人,也很難早期發現他得了癌症。怡富證券顧問公司總經理宋文琪的父親生前很重視身體保健,每回一不舒服,就跑到醫生兒子就職的醫院去照X光片。偏偏他肺部長的癌瘤是躲在心臟背後,每回照肺部X光片時,都照不出肺部長了個癌瘤,等到一發現是肺癌時,已蔓延到脊椎。

 孫逸仙醫院執行長黃達夫指出,台灣醫療最大的問題是醫生看診的時間太短,以及病人對本身的身體狀況不夠了解,也是導致癌症不能早期發現的主要原因。

 黃達夫舉例,有的病人因為大便出血去看醫生,有些大腸直腸科醫生也不對他做肛門內診,就開痔瘡的藥給他服用,而錯過發現他得大腸直腸癌的機會,以致無法提早治療。

 黃達夫指出,癌症的診斷需要經過問診、切片、照片、病理分析、治療等要求嚴格品質管制的過程。在這中間,一旦任何關卡有疏失,都可能對病人造成致命的疏失。

 據一名醫界人士指出,去年夏天因罹患肺癌去世的傳播界前輩張繼高,早在發現得肺癌的前五年,在例行的健康檢查時,就發現胸部X光片有一陰影,但當時醫生認為是早期肺結核留下的結疤,未謹慎追蹤,以致癌細胞坐大。

 有一家大企業的一名四十歲中階幹部,身體一向未覺得不適。但是到孫逸仙醫院做健康檢查時,經由醫生仔細地對他做肛門觸診,發現他的直腸長了一公分長的息肉。再經仔細的切片檢查,發現他得了直腸癌。而直腸癌若能早期發現,是一個比較能完全痊癒的癌症。

症狀顯現,已入末期
 有些癌症來勢洶洶,只有在末期,才會顯現出症狀,譬如胰臟癌、肺癌、肝癌、胃癌、中隔癌(位於兩肺之間的中肋骨內)等都是。國內某大企業集團才十幾歲的第三代企業家就罹患相當惡性的中隔癌。據榮總胸腔腫瘤科科主任蔡俊明指出,中隔癌極為惡性,很少活超過四個月。

 孫逸仙醫院院長宋瑞樓舉胃癌為例,他說胃癌很難早期發現,一定先有萎縮性胃炎,才會得胃癌。

以肝癌而言,台大醫院內科教授許金川指出,假如罹患肝癌,肝癌細胞必須長到十公分以上,長到如木瓜那麼大,才會出現讓病人不舒服的症狀,譬如體重減輕、食欲不振、黃疸、胸痛、腹水。否則即使已長了六、七公分,還是沒有症狀,所以一發病,就已經是末期。

 另一種可怕的癌症是肺癌。蔡俊明指出,一旦被發現罹患肺癌,通常就已經進入末期。

 另外,有些癌症雖然比較容易藉由觸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較高,如乳癌;但是乳癌細胞的轉移速度也相當快,一錯過早期發現的機會,常常會迅速轉移。台大醫院有一名乳癌患者,乳癌症發一年後,就轉成肺癌。「癌症的可怕,是它會轉移到重要器官,」俞玉潔說。

失去藍圖的細胞
 癌症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無論是出生一、兩個月的新生兒,或四、五歲長得正可愛的孩童,也逃不了癌症之神的眷顧。台大醫學院教授林凱信指出,台灣每年約有五百位六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癌症。

 台大醫院癌症合作病房醫師陳敏(指出,癌症的英文名稱cancer,原意是crab,取其橫行無道的意思。美國琉璃光養生中心創辦人雷久南形容癌細胞是失去生長藍圖的細胞。

 台大醫院腫瘤內科主治醫師鄭安理指出,人體由十兆以上的細胞組成,原本正常細胞的生長與機能都受到嚴密控制,但癌細胞卻毫不節制地生長、擠壓正常細胞生長的空間,導致維持生命的器官被破壞而死亡(見三十六頁)。

 陳敏鋑進一步分析,癌症肇始於人體內一些異常細胞,因失控而快速生長,非但對鄰近的正常組織、器官產生擠壓、迫害,導致出血、潰爛、疼痛或器官功能的喪失等症狀,同時這些癌細胞也可無聲無息地經由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路徑,四處產生遠處轉移,奪走病人生命。

 人體由頭髮髮根到腳趾頭指甲的組織細胞,可能衍生的癌症至少有兩百種。

 為什麼人體內會產生可怕的癌細胞?

 陳敏鋑指出,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絕非一朝一夕可以致之,而是經過長達十年、二十年的逐步變化。孫逸仙醫院胸腔科醫師程味兒指出,任何癌細胞至少會在體內潛伏十幾年才會被發現。

頭號致癌因子:抽菸
 環境中、人體中有抗癌物質,也有致癌物質,「每個人終其一生都處於『致癌』與『抗癌』機制的危險平衡中,」鄭安理指出。

 陳敏鋑及多位醫界人士歸納出第一項致癌因子是抽菸,約有三分之一(三○∼三五%)的癌症死亡率直接與吸菸有關。一般菸草中至少含有十六種以上的致癌因子。此外,抽菸者得癌症的機會較不抽菸者高出二十倍,而吸二手菸的人肺癌罹患率較諸不吸二手菸的人高出二點五至五倍。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先進國家的公共區域、民航班機都禁菸,而且電視上也禁播香菸廣告。

 流行病學的研究指出,舉凡肺癌、食道癌、頭頸部癌、胰臟癌、膀胱癌等,皆與抽菸有關。

 孫逸仙醫院泌尿外科醫師張樹人指出,他進到餐廳,一發現有人抽菸,就會立即退出,因為他深知吸菸與吸二手菸,對身體危害相當大。

癌從口入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致癌另一主因。陳敏鋑指出,三五%的癌症死亡率與人的飲食息息相關。譬如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含量的食物,較易罹患大腸癌或乳癌。長期、過量攝取燻烤、醃製食品,較易形成胃癌。台灣人長期嗜食檳榔,也易罹患口腔癌。攝食過量因發黴導致黃鞠素污染的穀物、花生,也與肝癌的發生有關。

 孫逸仙醫院胸腔腫瘤外科主任陳啟明強調,動物脂肪攝取愈多,得乳癌的機率愈高。譬如丹麥、加拿大、歐美國家牛肉攝取量最高,得乳癌的機率也高。

 美國癌症研究員在「癌症研究進展」雜誌中下結論指出:「目前為止,我們有壓倒性的證據顯示,沒有任何一個致癌因素,比飲食和營養還來得重要。」文章中舉例,人們所食用的油脂愈多,以及吃太少纖維質的食物,得直腸癌、婦科癌症的風險愈大。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林瑞雄指出,台灣增加最快的癌症,多與飲食有關,也就是所謂富庶型的癌症,譬如與攝取過多的蛋白質、脂肪有關的胰臟癌、乳癌、攝護腺癌。

 榮總營養部主任章樂綺指出,一個成年人一天只須攝取一千八百卡洛里即可,但是現代人飲食卻很容易就攝取過多的熱量。譬如一般上班族中午吃個排骨便當,所攝取的卡洛里很容易就超過一天所需的熱量,因為單是一塊炸排骨,熱量就高達一千五百卡洛里。

 但高熱量卻不一定有能量。省立桃園醫院醫生姜淑惠發現,得癌症的人能量特別低,因為吃進太多沒能量、高壓力的食物。

 在今天,無論是牛、雞或是豬的身上,都會囤積曾食用過的殺蟲劑、荷爾蒙、抗生素,而在工廠式經營的農場內,所飼養的動物身上化學毒素含量特別高。這些毒素囤積在動物脂肪內,每往食物鏈上跨一大步,愈居高位的動物,如人類身體,愈成為高濃度化學藥劑的群聚體。

 不只是動物身上充滿化學藥劑,美國一些營養學家認為,現代的動物與蔬菜都受到農藥、化學藥劑、污濁水源的很大污染。

 賀伯颱風淹水時,許多人都對充滿垃圾與惡臭的污水印象深刻,卻忽略掉其實許多蔬菜及農作物就是以這樣的水來灌溉的。永豐餘紙業副總經理陳哲三指出,以台灣人對環境的破壞,自然開始對人反撲,颱風過後最怕的就是疾病的到來。

 台大內科教授許金川指出,在動物實驗室中,發現很多化學物質會衍生致癌物質,如亞硝酸甘鹽(內含在鹽漬、油炸、香腸等醃製食物中)。

 美國琉璃光養生中心雷久南博士指出,食用含鉀多的蔬果,罹患癌症的機率較低,而含鈉豐富的食鹽、味精,則較容易致癌。許多醃漬蔬菜的霉水及酸菜,也含有許多致癌物。

環境污染也是元凶
 另外,逐漸惡化中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是致癌主因。陳敏鋑估計,大約有五%的癌症死亡率係與環境污染有關。人為的環境污染,常常波及空氣、飲水、食物。陳敏(觀察,癌症死亡率為台灣第二高的肺癌,可發生在一○∼二○%左右的不吸菸病人身上,這可能是源自於廚房內或室內外的空氣污染。

 在美國研究癌症多年的榮總癌症合作病房醫師彭汪嘉康指出,像鼻咽癌、肝癌在美國很少見,在台灣卻很普遍,就與台灣的環境問題有關。

 儘管對於新生的一代,可在一出生時就注射B型肝炎疫苗,大大降低新生一代罹患肝癌的機率,但台灣高溼、高溫的氣候,易孳生各種蟲類,導致必須大量使用農藥殺蟲,負責解毒的肝臟負擔只會加重。「蔬果所含的農藥實在太多,應該對農藥的含量把關嚴一點,」林瑞雄指出。

 程味兒也指出,愈是人口擁擠、繁華的地區,得肺癌人數愈多,而且相當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全世界得肺癌的人數有快速竄升的趨勢,不像有些癌症,如子宮頸癌、攝護腺癌、肝癌,只要早期發現或預防肝炎的發生,即可得到相當的抑制。

 全台灣最大的肺病患者集中地--榮總胸腔部主任彭瑞鵬則指出,肺癌的第二個致癌因素與職業上的暴露有關,如煉鋼廠工人、造船工人都較易得肺癌。

 此外,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所長陳建仁觀察,台南縣學甲、將軍、北門一帶,由於井水遭到重金屬砷污染,導致自小飲用當地井水的人在四、五十歲發作膀胱癌、肝癌的比率大增。孫逸仙醫院泌尿科醫生也發現,細問罹患膀胱癌的病人,小時候成長的家鄉有很多是在台南縣學甲、北門一帶。

 人類破壞了環境,環境也開始反撲人類。譬如臭氧層稀薄造成地表的紫外線照射增加,目前證實這將提高皮膚癌和眼疾罹患率。

 此外,約有四%的癌症死亡率與天然或人為的輻射線暴露有關。核子武器溢放出來的人為輻射線與白血病、肺癌的發生有關。醫用放射線如以長期低劑量持續給予,如用來治療臉上青春痘或扁桃腺體腫大的放射線治療,也容易導致甲狀腺癌的發生。

 二%的癌症死亡率,則與遺傳有關。孫逸仙醫院醫師陳啟明以得乳癌為例,媽媽得乳癌,女兒也較容易得。

在醫院裡得病
 更有些癌症是經由醫療體系而來的。台大醫院一名去年過世、享年才四十七歲的肝癌症人,由病發到死亡,不過三個月。事後醫生追查她既沒有B型肝炎,為什麼會引來肝癌上身?經家人回憶發現,該病人在六歲時,曾因嚴重燙傷到台大醫院急救輸血,可能由於當時所輸入的血液就已經帶有C型肝炎病毒。

 彭汪嘉康也指出,照射太多X光會導致血癌,化學藥品服用不當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基因突變,進而演變成癌症。

 為什麼有人同樣受到各樣致癌因子的刺激,有人會得癌症,有人不會?林瑞雄認為,情緒也對致癌扮演很大的角色。他發現,很多人常在遭逢很大的變故後才發病。譬如王安在兒子垮掉家產、親自接掌公司一年後,因食道癌過世。

 林瑞雄分析,壓力太大,會刺激腎臟分泌一種叫可體松的荷爾蒙,而可體松一增多,會壓抑人體的免疫能力,而免疫力一降低,就好像人繳械投降,導致癌細胞橫生。

 對於鎮日在企業戰場上為壓力所逼的企業家們,最不能克服、也最容易疏忽的可能就是自己的身體。

如何面對癌症
 平日健康的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普訊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柯文昌指出,隨時生活得不要遺憾,是他一向的生活目標。

 癌症病房內外的確是兩個世界。一旦跨進癌症病房內,生命情勢急轉直下,人生的價值觀也往往在一夕之間重組。過去計較的,現在看來突然覺得十分的渺小。平日被忽視的生命本質,如親情,現在突然重要起來,平日絕少看一眼的藍天,現在突然可愛起來,一切都是這麼捨不得。但是癌症卻逼人正視死亡的問題。

 三十九歲就因癌症而死的陸台蘭,是以何種心情寫下她的遺囑:「請為親友配上一朵紫紅色的石斛蘭,為我舉行一個溫馨而不傷心的告別式。」

 人生無常,生死常在一線之隔。如何在健康的平日把握在病房外的世界,可能是現代人一大生命課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財團法人陸台蘭文教基金會之成立與展望邵俊田1996 10月28日

財團法人陸台蘭文教基金會之成立與展望 邵俊田1996 10月28日 為了紀念陸台蘭律師,由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同仁及身前好友共同捐助新台幣伍佰貳拾餘萬元成立「財團法人陸台蘭文教基金會」,除了讓大家以永續存在的方式紀念她,同時也將陸律師對法律服務的熱誠與執著以澤惠後學的方式發揚出來。 基金會設立獎助學金,以對大學法律系或法律研究所清寒績優學生,以及大學畢業後致力於律師考試而需要經濟支援者為獎助對象;希望能對有志於法律服務而需要支援者有所助益;此一立意宗旨也是陸律師生前所最樂於協助他人之事項。秉持此一宗旨,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同仁業已於八十五年八月順利完成基金會的財團法人登記,並於八十五年十月通知各學校提供獎助學金之申請事宜。 濟助清寒與獎掖優秀的行為,除了具有公益性質之外,也是人性中善意的表現,值得我們持續不斷的實行。感謝各位對陸台蘭文教基金會的捐助,您對基金會的贊助,除了紀彰顯陸律師的志業,同時也對社會法治盡了一份心力。基金會需要您持續不斷的支持與贊助,也至願能對發揚法治精神與作育法律人才,作永恆的努力。

1995/12/21,台北追思會,王陳恩美隔岸致詞 ( 文字施工中)

 

V1995/12/07 追思會致詞 / By Robert H Dilworth (Re: Dolly生前三個月重回主耶穌懷抱 )

Robert H Dilworth Remarks at December 7, 1995 Memorial Service for Dolly Tai-Lan Lo John and Dolly's family asked me to speak today. I should not be speaking. Dolly was sopposed to speak at my funeral. I hope I can get through this without weeping. We are all here because we loved her. We need to reaffirm that common experience  by coming together to remember her and how she touched each of our lives. In the process, and afterwards, we can perhaps better understand her life, her struggle for the last two years, and its outcome. I first met Dolly 17 years ago when she came to clerk in the Taipei office after her first year in law school. I believe Professor Cohen at Harvard Law School had written Bob Yahng that he had an unusual student for us to consider. I discounted that recommendation because law professors often seem to think their students are unusual because the professors are unusual. But the Taipei office was just starting up and we had no other candidates who were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