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時報》1984年4月7日第三版,標題: 身具狀元才 洞悉老千計識破偽造函 揭穿大騙局

▲中國時報1984年4月7日第三版刊登右上角,標題為身具狀元才 洞悉老千計識破偽造函 揭穿大騙局

  • 媒體: 中國時報1984年4月7日第三版
  • 標題: 身具狀元才 洞悉老千計識破偽造函 揭穿大騙局
  • 記者: 劉益宏
  • 版位: 右上角

身具狀元才 洞悉老千計識破偽造函 揭穿大騙局 
女律師陸台蘭兩頭查證、發覺事有蹊蹺  
找資料問因由對不上嘴、爆發大詐騙案


【本報記者劉益宏專訪】年輕的美國哈佛大學女博士陸台蘭在這次中信局發生的卅億美金國際貸款詐騙案中,扮演了揭發弊端的最重要角色。

現在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執業的陸台蘭和現在中信局長金唯信是哈佛先後期同學,巧的是她也是美國堪薩斯州WICHITA大學銀行在台的委任律師。 去年十二月,堪州銀行打算撥款前, 委託陸台蘭向中信局查證,她向金唯信求證之後,發覺是個騙局,除電告美國銀行不可付款外,並要求銀行提供全部資料給中信局,確認出於偽造後,由調查局接手偵辦,終於使詐騙嫌犯一一現形。

沒有陸台蘭的一番求證和資料提供,這次國際金融詐欺案能否如此順利偵破,很難逆料。昨天知道前中信局副局長白志和等人被收押後,陸台蘭表示她將把國內的偵辦資料寄到美國,讓美方了解我國打擊犯罪的能力,說明我國是真正的法治國家。

以下是陸台蘭接受訪問的談話:

問:能否說明你揭發本案的經過?
答:美國堪薩斯州WICHITA大學銀行是我的客戶之一,是家正派的銀行。去年十二月,銀行請我就中信局向該銀行尋求卅億美金貸款一事,請中信局確認,不料中信局否認有向國外鉅額貸款情事,我立即通知客戶,並要他們寄來全部原始文件資料,事情就爆發了。

問:中信局對妳的查證工作,採取何種態度?
答:我和金唯信局長很熟,中信局非常合作。事實上中信局的人都大吃一驚,立即展開調查,也請我提供全部資料。中信局對調查此一弊案的誠意,是可以肯定的,否則也不會主動移送調查局偵辦。

問:妳提供的原始文件資料是哪些呢?
答: 就是美國銀行和安圭拉國家信託銀行及中信局之間的往來電報,中信局委託安圭拉銀行尋求卅億元貸款並由Dr.Nel充當受款人文件和中信局理事會決議貸款等一些文件。這些文件一經中信局核對就顯示出是出於偽造了。

問:中信局、美國銀行和安圭拉銀行之間的三角關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答:由文件中看出,中信局委託安圭拉銀行向世界金融機構尋求卅億美金貸款,而安圭拉找到了美國堪州銀行願意借款。

問:本案被收押的兩人是白志和及張默豪。妳是不是知道還有其他人涉入本案,或有其他第三人介紹白、張兩人認識?
答:我不知道,涉案人的調查是司法單位的事。我祇單純接受美國客戶銀行委託向中信局做撥款前的確認查證工作而已,其他的和我無關。我相信我國司法單位的辦案能力。

問:如果不是妳的查證扯出騙局,是否美國銀行的貸款就撥到安圭拉國家信託銀行了?
答:我想也不至於。此一騙局雖然大膽,卻不高明,很容易就能查出漏洞。卅億美金的貸款數目太大了,任何銀行在貸款撥付前,一定會透過各種管道辨認真偽,我不查,付款銀行也會委託別人查,不過如果貸款數目不大,疏忽確認的查證功夫,那就難說了。

問:妳成為本案的關鍵人物,有什麼感想?
答: 律師有替當事人保守業務機密的義務和職業道德。原先我也和調查局說好對外不能發表意見,一切秘密偵查的,不料報紙都登出來了。不過民眾由本案的偵辦情形,可以知道治安單位打擊犯罪的能力。我打算向有關單位要些資料, 寄給美國的銀行客戶,讓他們了解我們是真正的法治國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財團法人陸台蘭文教基金會之成立與展望邵俊田1996 10月28日

財團法人陸台蘭文教基金會之成立與展望 邵俊田1996 10月28日 為了紀念陸台蘭律師,由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同仁及身前好友共同捐助新台幣伍佰貳拾餘萬元成立「財團法人陸台蘭文教基金會」,除了讓大家以永續存在的方式紀念她,同時也將陸律師對法律服務的熱誠與執著以澤惠後學的方式發揚出來。 基金會設立獎助學金,以對大學法律系或法律研究所清寒績優學生,以及大學畢業後致力於律師考試而需要經濟支援者為獎助對象;希望能對有志於法律服務而需要支援者有所助益;此一立意宗旨也是陸律師生前所最樂於協助他人之事項。秉持此一宗旨,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同仁業已於八十五年八月順利完成基金會的財團法人登記,並於八十五年十月通知各學校提供獎助學金之申請事宜。 濟助清寒與獎掖優秀的行為,除了具有公益性質之外,也是人性中善意的表現,值得我們持續不斷的實行。感謝各位對陸台蘭文教基金會的捐助,您對基金會的贊助,除了紀彰顯陸律師的志業,同時也對社會法治盡了一份心力。基金會需要您持續不斷的支持與贊助,也至願能對發揚法治精神與作育法律人才,作永恆的努力。

1995/12/21,台北追思會,王陳恩美隔岸致詞 ( 文字施工中)

 

V1995/12/07 追思會致詞 / By Robert H Dilworth (Re: Dolly生前三個月重回主耶穌懷抱 )

Robert H Dilworth Remarks at December 7, 1995 Memorial Service for Dolly Tai-Lan Lo John and Dolly's family asked me to speak today. I should not be speaking. Dolly was sopposed to speak at my funeral. I hope I can get through this without weeping. We are all here because we loved her. We need to reaffirm that common experience  by coming together to remember her and how she touched each of our lives. In the process, and afterwards, we can perhaps better understand her life, her struggle for the last two years, and its outcome. I first met Dolly 17 years ago when she came to clerk in the Taipei office after her first year in law school. I believe Professor Cohen at Harvard Law School had written Bob Yahng that he had an unusual student for us to consider. I discounted that recommendation because law professors often seem to think their students are unusual because the professors are unusual. But the Taipei office was just starting up and we had no other candidates who were Chinese ...